咨询热线

15538566990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技术||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管理

技术||如何做好仪器设备管理

更新时间:2022-03-28      点击次数:1229
  01建立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建立设备管理组织
 
  设备管理组织有质量管理部门、技术部门和支持服务部门构成。根据设备管理工作的特点、范围和工作量,确定管理人员、核查人员、操作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职责、权力与相互关系,使各项管理职能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相关岗位,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
 
  (二)制定设备管理程序
 
  设备管理程序是检测机构实行设备管理的途径。通过建立相应的程序文件,明确设备管理活动的过程、步骤、内容和所有环节,使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
 
  (三)编写设备作业指导书
 
  设备作业指导书是指导检测人员操作设备的规范性文件。一般设备可按照说明书操作,大型、复杂的仪器或操作人员流动性大、性能不稳定的设备需编写作业指导书或操作规程。
 
  02健全设备质量管理制度
 
  (一)评审制度
 
  评审是添置或处置设备的一项前期工作,主要从设备的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维护性等方面综合分析,目的是为了合理配置设备资源,发挥设备的效益。对于大型、贵重 的仪器需进行可行性认证,达到技术上,性能上可靠,工作上需要,经济上合理;对于租借、维修、淘汰的设备,以及小型或辅助设备,应进行必要的评审。
 
  (二)验收制度
 
  验收是保证添置或维修的设备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仪器设备的开箱拆封应在设备管理员、操作人员、供应人员等有关人员都在场时进行,验收过程中,应对设备评审要求、订货合同和装箱清单,逐一清点,并做好记录。对于大型密的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后,还应通过一定时期(合同期内)的试运行,根据实际运行效果和各项指标测试结论,确认无质量问题方可验收。仪器设备经验收后方可办理移交手续,交付使用。
 
  (三)使用制度
 
  为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其作用,一定建立设备使用制度,对人员、工作环境、设施条件、维修、保养等提出明确要求做作出规定。
 
  (四)记录制度
 
  记录是建立完整的设备档案,保证设备正常运销的一项基础工作,对设备管理的责任落实、制度执行及管理程序的运行和完善都很重要。每台设备从计划选购到淘汰都应保持完整的记录,内容除一般性设备档案外,还应设备购置、检定、维护的计划,论证意见或报告,调试验收报告,设备使用和校准记录,仪器故障和维修记录,运行状况,性能变化,异常现象及整改情况等。
 
  (五)核查制度
 
  核查是证实设备符合技术规范,避免影响检测结果的一项重要举措。操作人员在使用仪器前后,应按照技术规程和说明书,采取自校、比对等方法,校准主要性能参数,保证仪器的准确度和量程范围符合要求。质量管理组应定期检查设备的使用、记录等情况,对新购置或租借的设备、现场检测使用的设备、使用频繁或漂移较大的设备,应制定核查程序,使设备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
 
  03仪器设备校准与检定
 
  (一)校准
 
  ⑴校准的定义
 
  校准是指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装置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该定义的含义是:
 
  ①在规定的条件下,用一个可参考的标准,对包括参考物质在内的测量器具的特性赋值,并确定其示值误差。
 
  ②将测量器具所指示或代表的量值,按照校准链,将其溯源到标准所复现的量值
 
  ⑵校准的目的
 
  ①确定示值误差,并可确定是否在预期的允差范围之内;
 
  ②得出标称值偏差的报告值,可调整测量器具或对示值加以修正;
 
  ③给任何标尺标记赋值或确定其他特性值,给参考物质特性赋值;
 
  ④确保测量器给出的量值准确,实现溯源性。
 
  ⑶校准的依据
 
  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或校准方法,可作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校准的结果可记录在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中,也可用校准因数或校准曲线等形式表示校准结果。
 
  (二)检定
 
  ⑴定义及检定对象
 
  检定是指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和(或)出具检定证书。检定是法制计量工作中计量器具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对象是法制管理范围内的计量器具。我国在1987年由国家计量局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依法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共分十二大类千余种,同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目录》,即用于贸易结算、医疗卫生、环境监测四个方面的工作计量器具55项;1999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根据国务院的授权又增补了强检工作计量器具4项6种。强制检定应由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执行。我国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以及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各项计量标准,也实行强制检定。这些构成了我国计量器具检定的对象。
 
  ⑵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
 
  计量器具的法定要求分为计量要求、技术要求和行政管理要求,具体操作是对其进行计量检查、技术检查和行政检查,这三方面的检查也称为检定的三分量。
 
  ①计量检查
 
  确定计量器具的误差及其他计量特性,如测量不确定度、示值误差、准确度等级;稳定性、重复性和漂移;读数装置分辨力、分度值、电磁干扰敏感度等。
 
  ②技术检查
 
  为满足计量要求而必须具备的结构、安装要求,读数的可见性,是否存在欺骗的可能等。
 
  ③行政检查
 
  包括标识、铭牌、型式批准、检定标记、许可证标记、有关证书及有效期、密封,锁定和其他计量装置的完整性、检定、修理和维护记录等。
 
  ⑶检定的依据
 
  检定的依据是按法定程序审批公布的计量检定规程。在检定结果中,需要有合格与否的结论,并出具证书或加盖印记。从事检定的工作人员必须是经考核合格,
 
  并持有有关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检定员证。
 
  (二)校准和检定的主要区别
 
  ⑴校准不具法制性,是自愿溯源的行为;检定则具有法制性,是属法制计量管理范畴的执法行为。
 
  ⑵校准主要用以确定测量仪器的示值误差;检定是对测量器具的计量特性及技术要求符合性的全面评定。
 
  ⑶校准的依据是校准规范、校准方法,可做统一规定也可自行制定;检定的依据必须是检定规程。
 
  ⑷校准不判断测量器具合格与否,但需要时,可确定测量器具的某一性能是否符合预期的要求;检定要对所检的测量器具作出合格与否的结论。
 
  ⑸校准结果通常是出具校准证书或校准报告;检定结果合格的出具检定证书,不合格的出具不合格通知书
 
  04仪器设备档案及标识管理
 
  (一)对检测机构仪器设备的考核关键在四个方面:
 
  ①所需的检测仪器设备必须配齐。配齐的概念是不仅包含的参数要齐,而且其量程和准确度要符合检测标准的要求;
 
  ②所有仪器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③计量仪器设备溯源到国家基准;
 
  ④检测仪器设备帐目清楚、档案齐全、管理有序,仪器设备实行标识管理。
 
  (二)仪器设备档案
 
  按每台套仪器设备进行建档,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①仪器设备履历表,包括仪器设备名称、型号或规格、制造商、出厂编号、仪器设备性识别号、购置日期、验收日期、启用日期、放置地点、用途、主要技术指标等;
 
  ②仪器购置申请、说明书原件、产品合格证、保修单;
 
  ③验收记录;
 
  ④检定/校验记录及检定证书;
 
  ⑤校验规程(必要时);
 
  ⑥保养维护和运行检查计划;
 
  ⑦定期归档的使用记录;
 
  ⑧保养维护记录;
 
  ⑨运行检查记录;
 
  ⑩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的历史记录。
 
  (三)仪器设备标识与随机资料
 
  ①编号标识
 
  所有仪器设备均应进行标识,且每台仪器设备的标识
 
  ②状态标识
 
  根据检定/校准、比对或验证结果对仪器设备粘贴可用性识别标识。可用性识别标识分为合格证、准用证和停用证。
 
  a)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合格证
 
  1.计量检定结论为合格者;
 
  2.经符合程序的校准,其校准结果均在规定的技术要求范围内;
 
  3.上述条件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实现,经过比对验证证明其技术性能符合规定要求;
 
  4.不需检定的,经检查合格的辅助设备。
 
  b)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准用证
 
  1.多功能检测某些功能已丧失,但检测工作所用功能正常,且经检定/校验合格;
 
  2.经检测设备某一量程准确度不合格,但检测工作所用量程合格;
 
  3.计量器具获准降级使用。
 
  c)凡符合下列条件的仪器设备,使用停用证
 
  1.超过检定/校准有效期限;
 
  2.已损坏或功能不正常;
 
  3.计经检定/校准不符合要求。
 
  仪器设备状态标识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
 
  1.设备编号;
 
  2.证书批准日期;
 
  3.有效期;
 
  4.对仪器状态进行技术确认的机构名称;
 
  5.负责对仪器设备受控状态进行确认的检查人员姓名;
 
  6.对准用证应有准予使用的范围、等级或功能;
 
  7.对停用证应有开始停用日期和停用状态正式确认日期;
 
  8.随机资料
 
  随机资料包括操作规程、仪器说明书复印件、在用的使用记录等。
 
  05仪器设备异常情况控制
 
  仪器设备出现异常情况,如误用、误操作、超负荷(过载)或事故时,发现检测不符合要求,显示的结果可疑或通过校准/检测不合格时,应立即停止使用,经重新检定、校准或检测证明运行满意方可使用。由于仪器设备异常情况的原因造成对检测工作影响时,按不符合检测工作的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06仪器设备期间核查
 
  (一)仪器设备运行期间核查
 
  为保证检测设备在两次检定/校准期间运行状态和性能符合检测工作要求,在此期间需要对检验设备进行检查,即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
 
  仪器设备的期间核查落脚点在于对核查数据的分析,通过数据分析对测量设备的计量性能是否符合使用要求作出判断。有利于检测机构动态掌握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并根据期间核查的结果合理确定检定/校准间隔,以提高测量数据的可信度,而且可以缩短由于仪器设备功能异常对检测数据的追溯期,因此,检测机构应在检测设备的两次检定/校准周期之间进行期间核查。
 
  (二)需要进行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
 
  在以下情况的仪器设备需要进行期间核查:
 
  ①使用频繁的仪器设备;
 
  ②漂移率大的仪器设备;
 
  ③经检定,但在检定有效期内已长时间不使用的仪器设备;
 
  ④使用一段时间发现稳定性不好或检测精度不符合要求的仪器设备。
 
  ⑶仪器设备期间核查方法
 
  ①对仪器设备的技术指标(精密度、灵敏度、检出限、信噪比、分离效能、加标回收率等)进行检查;
 
  ②用两台或多台同型号/规格仪器设备进行测量结果比较;
 
  ③利用仪器设备的自校功能进行检查;
 
  ④使用有证标准物质进行检验。
 
  ⑷实施期间核查注意要点
 
  ①期间核查的性质不同于检定/校准;期间核查发生的时间是在两次检定/校准之间,它通过验证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稳定性,以提高检测数据的可信度。
 
  ②期间核查要运用核查标准进行过程控制期间核查的实质是过程控制,是检测机构使用核查标准对检测设备计量性能的过程控制。使用核查标准进行运行检查,首先要选择适宜的核查标准,对被核查仪器设备的常用检测点进行核查;其次在期间查查的检测设备进行一定时间的监测,建立核查数据库,通过绘制极差控制图、平均值标准偏差控制图等控制图的方式来检测检测设备的计量性能。
 
  ③实施期间核查的仪器设备一般是重要的测量设备或参考标准并非所有重要检测设备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核查标准,找不到合适的核查标准,在检定规程建议有效期内做好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工作,也是保证仪器设备量值准确的一种常用手段。
 
  ④期间核查应文件化,记录保存分析对仪器设备实施期间核查时,应制定各种重要仪器设备期间核查的作业指导书,具体描述实施期间核查的过程,是核查标准的稳定性分析及选择、核查测量点的确定、核查频率、控制图的绘制和核查数据的分析。每次核查数据应按记录控制程序妥善保存。

豫公网安备 41030402000228